1 | 墨子 |
2 | 經名:墨子。舊題墨翟撰。十五卷。底本出處:《正統道藏》太清部。 |
3 | 目錄 |
4 | 卷一 |
5 | 親士第一 |
6 | 修身第二 |
7 | 所染第三 |
8 | 法儀第四 |
9 | 七患第五 |
10 | 辭過第六 |
11 | 三辯第七 |
12 | 卷二 |
13 | 尚賢上第八 |
14 | 尚賢中第九 |
15 | 尚賢下第十 |
16 | 卷三 |
17 | 尚同上第十一 |
18 | 尚同中第十二 |
19 | 尚同下第十三 |
20 | 卷四 |
21 | 兼愛上第十四 |
22 | 兼愛中第十五 |
23 | 兼愛下第十六 |
24 | 卷五 |
25 | 非攻上第十七 |
26 | 非攻中第十八 |
27 | 非攻下第十九 |
28 | 卷六 |
29 | 節用上第二十 |
30 | 節用中第二十一 |
31 | 節用下第二十二闕 |
32 | 節葬上第二十三闕 |
33 | 節葬中第二十四闕 |
34 | 節葬下第二十五 |
35 | 卷七 |
36 | 天志上第二十六 |
37 | 天志中第二十七 |
38 | 天志下第二十八 |
39 | 卷八 |
40 | 明鬼上第二十九闕 |
41 | 明鬼中第三十闕 |
42 | 明鬼下第三十一 |
43 | 非樂上第三十二 |
44 | 卷九 |
45 | 非樂中第三十三闕 |
46 | 非樂下第三十四闕 |
47 | 非命上第三十五 |
48 | 非命中第三十六 |
49 | 非命下第三十七 |
50 | 非儒上第三十八闕 |
51 | 非儒下第三十九 |
52 | 卷十 |
53 | 經上第四十 |
54 | 經下第四十一 |
55 | 經說上第四十二 |
56 | 經說下第四十三 |
57 | 卷十一 |
58 | 大取第四十四 |
59 | 小取第四十五 |
60 | 耕柱第四十六 |
61 | 卷十二 |
62 | 貴義第四十七 |
63 | 公孟第四十八 |
64 | 卷十三 |
65 | 魯問第四十九 |
66 | 公輸第五十 |
67 | 第五十一闕 |
68 | 卷十四 |
69 | 備城門第五十二 |
70 | 備高臨第五十三 |
71 | 第五十四闕 |
72 | 第五十五闕 |
73 | 備梯第五十六 |
74 | 第五十七闕 |
75 | 備水第五十八 |
76 | 第五十九闕 |
77 | 第六十闕 |
78 | 備突第六十一 |
79 | 備穴第六十二 |
80 | 備蛾傅第六十三 |
81 | 卷十五 |
82 | 第六十四闕 |
83 | 第六十五闕 |
84 | 第六十六闕 |
85 | 第六十七闕 |
86 | 迎敵祠第六十八 |
87 | 旗幟第六十九 |
88 | 號令第七十 |
89 | 雜守第七十一 |
90 | 墨子卷之一 |
91 | 親士第一 |
92 | 入國而不存其士,則亡國矣。見賢而不急,則緩其君矣。非賢無急,非士無與慮國。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,未曾有也。 |
93 |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,桓公去國而霤諸侯,越王勾踐遇昊王之醜,而尚攝中國之賢君。三子之能達名成功於天下也,皆於其國抑而大醜也。太上無敗,其次敗而有以成,此之謂用民。吾聞之日:非無安居也,我無安心也。非無足財也,我無足心也。是故君子自難而易彼,眾人自易而難彼。君子進不敗其志,內究其情,雖雜庸民,終無怨心,彼有自信者也。 |
94 | 是故為其所難者,必得其所欲焉;未聞為其所欲,而免其所惡者也。是故倡臣傷君,諂下傷上。君必有弗弗之臣,上必有詻詻之下。分議者延延,而支苟者詻詻,焉可以長生保國。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,近臣則暗,遠臣則哇,怨結於民心,諂諛在側,善議障塞?則國危矣。桀紂不以其無天下之士邪?殺其身而喪天下。故曰:歸國寶,不若獻賢而進士。 |
95 | 今有五錐,此其鈷,鈷者必先挫。有五刀,此其錯,錯者必先靡。是以甘井近竭,招木近伐,靈龜近灼,神蛇近暴。是故比于之噎,其抗也;孟賁之殺,其勇也;西施之沈,其美也;昊起之裂,其事也。故彼人者,寡不死其所長,故曰:太盛難守也。 |
96 | 故雖有賢君,不愛無功之臣;雖有慈父,不愛無益之子。是故不勝其任而處其位,非此位之人也;不勝其爵而處其祿,非此祿之主也。良弓難張,然可以及高入深;良馬難乘,然可以任重致遠;良才難令,然可以致君見尊。是故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,故能大。聖人者,事無辭也,物無違也,故能為天下器。是故江河之水,非一源#1也;千鎰之裘,非一狐之白也。夫惡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?蓋非兼王之道也。 |
97 | 是故天地不昭昭,大水不僚潦,大火不燎燎,王德不堯堯。者,乃千人之長也。其直如矢,其平如砥,不足以覆萬物。是故谿陝者速涸,逝淺者速竭,燒埔#2者其地不育。三者淳澤,不出宮中,則不能流國矣。 |
98 | 修身第二 |
99 | 君子戰雖有陳,而勇為本焉;喪雖有禮,而哀為本焉;士雖有學,而行為本焉。是故置本不安者,無務豐末。近者不親,無務來遠。親戚不附,無務外交。事無終始,無務多業。舉物而間,無務傳#3聞。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,必察邇來遠。君子察邇而邇脩者也。見不修行,見毀,而反之身者也。此以怨省而行脩矣。 |
100 | 譜慝之言,無入之耳;批抒之聲,無出之口;殺傷人之孩,無存之心,雖有詆訐之民,無所依矣。故君子力事日彊,願欲日逾,設壯日盛。 |